×
眼科

眼科有位“萌叔叔”

本文转自: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

“宝贝儿,这里有熊大、熊二,还有光头强,告诉叔叔你最喜欢谁?”上午10点,北京同仁医院小儿眼底科,伴随着患儿的嬉闹,卢海耐心问诊。

卢海把椅子挪到患儿身旁,俯下身子,一边捏响手中的玩具吸引其注意力,一边做眼底检查。没过多久,似乎在和患儿玩耍的过程中,卢海便完成了复杂的眼底检查。

卢海,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医师、教授,长期致力于小儿眼底病、眼外伤等眼部疑难杂症的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。

工作中,卢海创新手术方式,率先开展白内障及眼底病变联合手术、现代微创玻璃体手术。他还积极推广小儿疑难眼病的微创玻璃体联合手术治疗,推动我国儿童眼科医学的发展与进步。

▲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医师?卢海

“哄孩子,我是真诚的”

天刚放亮,同仁医院便已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。其中,不乏小儿眼病患者。每次出诊前,卢海都要确认熊大、熊二是否在岗,在他看来,它们是小儿问诊的“好帮手”。

即使遇到哭闹不止的患儿,卢海也不急不躁,脸上总是挂着真诚的微笑。在患儿心目中,他不仅是医生,更是一位和蔼可亲的“萌叔叔”。

对于这些患儿,卢海喜欢称他们“宝贝儿”,“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儿”。

手术前的麻醉,卢海会亲切地说:“宝贝儿,我们来做游戏吧。你看这有一个大猪鼻子(麻醉面罩),叔叔先给你戴上,再接上大象鼻子(导管),然后你数到20,我给你讲故事。”没一会儿,患儿便安静地睡着了。

有家长说,以前孩子一进诊室大门,就哭闹得厉害。可到了卢医生这里,孩子反而变得很乖,还很配合地完成各项检查。

小儿眼病诊疗是个“技术活”。因患者年龄小,不能准确描述自己的病症,所以医生问诊时不仅要懂得用表情、动作、玩具等与患儿交流,还要准确捕捉疾病的蛛丝马迹,加以分析和判断。

在卢海看来,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需要细心、耐心和爱心,“不要小瞧孩子的感知力,其实他们敏感而脆弱,看见白大褂会感到紧张,缺乏安全感。所以每次出诊我都会尽量穿绿色的刷手衣,通过眼神、微笑,让患儿感受到我的善意,既增加了亲和力,又缓解了紧张情绪。”

“哄孩子,我是真诚的;治疗眼病,我是专业的。”他笑着对《民生周刊》记者说。

守正创新 ?专攻疑难

自1990年进入眼科领域以来,如何为患者提供最优化的治疗方案,不断提升患者就医获得感,是卢海经常思考的问题。

2001年,针对患者因罹患多种眼疾且需要多次手术的问题,时年34岁的卢海守正创新,提出联合手术方式,将白内障和眼底病变手术合二为一。

“通过联合手术,不仅减轻了患者多次手术的病痛,还降低了并发症风险,有效缩短了康复周期。”他说。

目前,这种手术方式在国内已成为临床常规并广泛应用。卢海的眼科探索并未止步于此。同年,在小儿眼底病专家陈惠茹教授的引导和帮助下,卢海将目光聚焦在儿童玻璃体视网膜疾病。

一直以来,小儿眼底病被视为临床眼科最具挑战性的领域,也被称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技术“塔尖”。这要求医生不仅拥有高超的手术技艺,还要对儿童发育期的眼球生理、病理有全面深刻的认知,“成年人眼底手术,成为主刀医生大约需要5~10年,而对于儿童眼底手术来说,则需要10年以上。”卢海说。

此后,卢海将目光投向前沿的手术技术,学习相关知识,实践探索,逐渐积累经验。

恰在此时,微创玻璃体切除术式引入国内,作为国内最先掌握此项技术的医生之一,卢海将其应用于儿童玻璃体视网膜手术,并获得成功。

如今,卢海已成为我国小儿眼底病领域的引领者。除了日常诊疗工作,他还承担首都医科大学的眼科教学,尤其是在临床医学英语教学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,为我国眼科医学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队伍。

“当医生是技术活,更是良心活”

卢海出生于陕西一个医学世家,父母都是医生。耳濡目染,卢海从小就对白大褂、听诊器、手术刀有着浓厚兴趣,高考志愿填报的都是医学院校。妻子也是医生,女儿也选择学医,一家三代从医。

“当时就想像父亲一样,当一名出色的大外科医生。谁承想,机缘巧合走进了眼科大门。”卢海说。

2017年,“首都十大健康卫士”颁奖典礼上,工作人员瞒着他将父亲从老家接到现场给他颁奖,望着年迈慈祥的父亲,卢海眼中满是泪水。“当医生是技术活,更是良心活。”父亲的谆谆叮嘱,卢海把它变成每日工作的一言一行。他还把这句话分享给自己的学生和年轻的医生。

上一篇:视力顶呱呱 体检能不能“省掉”眼科?
下一篇:没有了